纵观我国建筑防水发展三个阶段,都离不开“文明、进步”与“创新”这几个关键词。在我国现代建筑防水30年发展的基础上,要改变行业的小散弱格局、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,做到信息化、系统化、科学化、数字化的防水,还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。
其一,理论创新,立足绿色防水创新发展。所谓绿色建筑,是在建筑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(节能、节地、节水、节材)、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,为人们提供健康、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,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。在绿色建筑中,对防水工程提出了更高、更严的要求,同时也离不开防水技术的支持。就防水工程而言,就是要确保设防部位不渗漏,保护主体结构和延长防水工程乃至建筑物的使用年限。要做到这一点,必须更新观念,求实创新,建立符合防水工程自身特征的设防体系和研究方法,其中附加柔性防水材料不仅要解决好与主体结构黏结可靠的问题,而且还须根植于结构物内部,达到融合“共长”的目标,这种“外化”与“内化”相结合的做法,可获得更可靠、更持久的实效。要达到此目标,就须立足绿色建筑防水,创新发展当今建筑防水工程。一是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防水工程。树立绿色建筑与“工程防水”一盘棋思想,实施整体设防、全方位防水和“全产业链”的防水工程战略,这是关键中的关键。
二是在技术上要突破难点和盲点。如重视整体防水、防排结合与保护主体结构;既注重材料,更要重视施工;深化构造设计,做到科学性与可操作性,体现工程个性化,对细部构造设防进行科学实验与论证;加快数字化、模块化以及装配式防水技术的研究与探索。
三是在体制、机制与管理上创新。根据建筑防水行业现状及绿色防水工程特点,可以成立一个绿色建筑防水建造技术研究发展中心,以具体规划、研究和组织实施绿色建筑防水的具体事宜。比如可以从“大工程、大防水、大联合”的视觉来重新界定防水工程定义、工作范围、会审制度、验收程序,并在项目管理上实施无缝对接;根据防水行业市场情况及使用功能,重新编制防水工程定额、基准价格,修订《防水工程招投标办法》,规范防水工程承包合同示范文本。
其二,制度创新,理顺责权利归属关系。有专家指出:“10余年来,防水问题主要在管理,不在技术,而管理问题的根源在于腐败。”外在表象则是低价中标与压缩工期。过低的标价,不仅表明投标者已渐失去了搞好工程质量的诚意,也成为采用伪劣材料和粗放施工的借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