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屡屡看到建筑工程建设中出现防水问题,给建筑工程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影响,同时也给防水材料公司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。这里,我们不禁会想:究竟哪里出现了问题呢?
低价中标的恶果
根据中国建筑学会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分析,低价中标的问题最突出,后果便是采用假材料。投标单位竞相压价,低价中标后为获取利润,偷工减料,并层层转包,使实际用于防水工程的费用少得可怜。目前,防水造价一般占工程总造价的2%~3%,正常情况应提高到5%。一旦出现问题,维修费用起码是正常造价的3~5倍。”
防水企业是替罪羊?
当防水工程出现问题时,第一时间会觉得是防水材料的问题,防水企业就这样成为了替罪羊。但造成防水垃圾工程的原因真的完全是这样吗?
根据《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》,建筑地下防水主要分两部分,结构主体防水和细部构造防水。防水材料广义上分主要材料、表层材料和辅助材料。主要材料指结构主体(防水混凝土)的水泥、砂、石等材料,以及细部构造材料如各种止水条、止水带等。表层材料指“其他防水层”使用的材料,如卷材、涂膜、防水砂浆等。辅助材料指“瑕疵处理”和堵漏材料,如各种注浆材料等。实际工程中,忽视最主要的防水材料——结构主体材料。“其他防水层”材料生产企业,替身成为“防水材料”生产企业;防水工程分包成为“其他防水层”工程的分包;防水专业施工队伍成为“其他防水层”的专业施工队伍。
有趣的是,总承包不自揽防水工程,而是分包给具有建筑防水工程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。然而,结构要求有荷载能力和防水抗渗能力,结构自防水实际已由总包来做,不做防水分包。防水分包是建筑基础结构有重大隐患的遮羞布,没了这道防水层,它的问题就出来了。”大家习惯把矛头指向防水企业,“压塌骆驼只是最后一根稻草吗”?
设计、施工的不足
业界普遍的共识,地下空间防水是个系统工程,涉及勘探、设计、防水混凝土生产与施工、细部构造、其他防水层材料供应与施工、后期维护等环节,缺一不可。大部分结构工程师不懂防水设计,亦不会去熟悉规范,甚至认为无地下水的地下工程不用采取防水设防措施,忽视雨雪水、地表水、市政管网积水对地下工程的危害。据悉,防水设计应遵循“防、排、截、堵相结合,刚柔相济、因地制宜、综合治理”的原则。目前只有一些重视的甲方会组织专家做设计认证,一些重点的政府性工程,建设方也会组织专家论证。施工质量差又是出现渗漏的重要因素。施工方不按正常程序施工,抢工期,便不顾质量。实际上,众多问题出在施工环节。以卷材为例,卷材的搭接宽度过小,或厚度小于3毫米的沥青类卷材仍采用热熔法施工;对高分子卷材防水层所选用胶粘剂的材性不相容,使卷材的搭接缝粘结不牢,封闭不严密。后续维护管理不到位的话,已完成的防水层,还易被后续工序破坏,失去防水功能。